前言:本文话语极为啰嗦,因为想让更多技术背景不深的人也能看懂,所以望能谅解。

LDA主题模型在2002年被David M. Blei、Andrew Y. Ng(是的,就是吴恩达老师)和Michael I. Jordan三位第一次提出,近几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,文本数据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分析资料;海量的文本数据对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分析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,于是LDA主题模型(Topic Model)作为一种能够从大量文本中提取出主题的概率模型,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主题发现、文档标记等社会科学研究中来。

关于主题模型的详细介绍,大家可参考概率主题模型简介主题模型——LDA浅析,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,不妨看看这本LDA算法漫游指南

前不久,易红发介绍了Python下的文档聚类和主题模型,沈浩老师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的过程中告知我们还有一个能将LDA主题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现的python模块——pyLDAvis。于是受我去研究了一下,现将研究结果分享于此:

pyLDAvis的来历

pyLDAvis 是一个交互式的主题模型可视化包,可以将主题模型建模后的结果,利用D3.js封装好的一个可视化模板,制作成一个网页交互版的结果分析工具。但是在pyLDAvis之前,已经有人用R语言制作出LDAvis,所以pyLDAvis是在参考了R语言版本的基础上再次开发出来的。LDAvis开发者开发这款工具的初衷是为了回答三个问题:

  1. What is the meaning of each topic? 每个主题的意义是什么?
  2. How prevalent is each topic? 每个主题有多么的普遍?
  3. How do the topics relate to each other? 主题之间有什么关联?

LDA主题模型有很多工具和代码都可以实现,但是真正难的是对分析结果的解释。笔者的本科毕业论文运用了这种方法,当时感觉最难的部分就是如何去解释每个主题,以及如何澄清提取出来的主题在什么程度上能够覆盖文本里的意义。所以LDAvis的作者在制作这款工具的时候,多半也是想到了这些问题,最终这款工具提供的可视化呈现,也正好回答了上面三个问题,下面我们会详述。

为什么没用pyLDAvis

pyLDAvis的安装需要几个依赖的包,如future、numexpr、numpy、pandas、jinjia2、scikit-bio、graphlab等,我在用pip安装pyLDAvis的时候,总是会报错,后来在stackoverflow上找到答案,问题出在这里:

scikit-bio is not yet supported nor installable on Windows. We have plans to add Windows support in an upcoming release (tentatively 0.5.0, scheduled for early 2016).

scikit-bio目前不支持windows系统上的安装,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样,打算用windows系统尝尝鲜,那么至少目前是用不了的。

既然pyLDAvis用不了,何不直接用它的师傅——基于R语言的LDAvis.下面我们言归正传,正式介绍如何使用LDAvis制作可视化的主题模型分析结果(逼逼了半天……)。由于国外的例子都是基于英文语言的应用,本着将研究方法本土化的目的,我们将用中文的例子,来分享上述工具的使用。因此,您将从下面的分享中了解到:

  1. 如何用R对中文文本进行分词?
  2. 如何用R做主题模型建模?
  3. 如何用LDAvis对建模的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现?

需要用到的R包有:jiebaR、lda、LDAvis

jiebaR中文分词

jiebaR是“结巴”中文分词(Python)的R语言版本,支持最大概率法(Maximum Probability),隐式马尔科夫模型(Hidden Markov Model),索引模型(QuerySegment),混合模型(MixSegment)共四种分词模式,同时有词性标注,关键词提取,文本Simhash相似度比较等功能。项目使用了Rcpp和CppJieba进行开发。目前托管在GitHub上。安装很简单。jiebaR中文分词——R的灵活,C的效率

是的,笔者用过jiebaR后,发现确实很方便。最方便的是不会有为rJava设置环境Path的烦恼,安装了就能用;而且用的是RCpp开发的,据说jiebaR的分词速度是其他R语言分词包的5-20倍。

library(jiebaR) #加载
cutter <- worker(bylines = T,user = "./UsrWords.txt",stop_word = "./stopWords.txt")
#创建分词器,其中bylines是否按行来分,user用户词典,stop_word停用词典
comments_seg <- cutter["./Mobilecomments.txt"] #文件分词,直接输入文件地址,分完后自动保存成文件

注:笔者演示所用数据为jd上某款手机的评论数据,每条评论一行。

上面三行代码完成了主题模型建模前很多的准备步骤,1、分词,2、根据用户词典分词,3、去掉没用的停用词(网上一搜“中文停用词表”就能搜到),执行了这三行命令后,R会自动保存一个分完词的文件在你的工作目录。结果如:

还行 慢慢 习惯 功能 便捷
手机 网上 价格 实惠
收到  满意 喜欢 值得 购买

但是,由于LDA主题模型不是对文本进行运算,在做主题建模前,还需将文本转化为向量,用数字来代替文本,从而方便运算。

comments_segged<- readLines("./Mobilecomments.segment.2015-12-17_13_57_30.txt",encoding="UTF-8") #读取分词结果
comments <- as.list(comments_segged) #将向量转化为列表
doc.list <- strsplit(as.character(comments),split=" ") #将每行文本,按照空格分开,每行变成一个词向量,储存在列表里

接下来,就像在python下gensim包里的操作一样,我们需要创建一个词典,并给每个词取一个编号:

term.table <- table(unlist(doc.list))
#这里有两步,unlist用于统计每个词的词频;table把结果变成一个交叉表式的factor,原理类似python里的词典,key是词,value是词频
term.table <- sort(term.table, decreasing = TRUE) #按照词频降序排列

在前面,我们用stop_words去掉了数字、标点符号、虚词等,由于现代汉语里用单字表示一个词语的词已经很少了,这里为了提高建模效果,我们可以将单字去掉,同时也可以把出现次数少于5次的词去掉。

del <- term.table < 5| nchar(names(term.table))<2   #把不符合要求的筛出来
term.table <- term.table[!del]   #去掉不符合要求的
vocab <- names(term.table)    #创建词库

接下来,我们要把文本的格式整理成lda包建模需要的格式。lda包对格式有具体要求:

A list whose length is equal to the number of documents, D. Each element of documents is an integer matrix with two rows. Each column of documents[[i]] (i.e., document i) represents a word occurring in the document. documents[[i]][1, j] is a 0-indexed word identifier for the jth word in document i. That is, this should be an index – 1 into vocab. documents[[i]][2, j] is an integer specifying the number of times that word appears in the document.

说人话就是…………还是上图吧!

[,1] [,2] [,3]
[1,]    8  261   46
[2,]    1    1    1

这是一个文档,第一行是词的ID,第二行是词在文档里出现的频次。为了能生成这样的结构,这里我参考了LDAvis作者的代码:

get.terms <- function(x) {
index <- match(x, vocab)  # 获取词的ID
index <- index[!is.na(index)]  #去掉没有查到的,也就是去掉了的词
rbind(as.integer(index - 1), as.integer(rep(1, length(index))))   #生成上图结构
}
documents <- lapply(doc.list, get.terms)

至此,我们就准备好了做LDA建模需要用的数据了。

LDA主题建模

这部分没啥好说的,直接上代码:

K <- 5   #主题数
G <- 5000    #迭代次数
alpha <- 0.10   
eta <- 0.02

这些为LDA建模需要先设置的几个参数,关于alpha、eta的设置和作用,引用梁斌penny的一段话:

其中α,大家可以调大调小了试试看,调大了的结果是每个文档接近同一个topic,即让p(wi|topici)发挥的作用小,这样p(di|topici)发挥的作用就大。其中的β,调大的结果是让p(di|topici)发挥的作用变下,而让p(wi|topici)发挥的作用变大,体现在每个topic更集中在几个词汇上面,或者而每个词汇都尽可能的百分百概率转移到一个topic上。

接下来是主题建模的过程,以文本量大小和迭代次数多少,用时会不同,多则几十分钟,少则一两分钟。

library(lda)
set.seed(357)
fit <- lda.collapsed.gibbs.sampler(documents = documents, K = K, vocab = vocab, num.iterations = G, alpha = alpha, eta = eta, initial = NULL, burnin = 0, compute.log.likelihood = TRUE)

LDAvis可视化

用LDAvis做可视化也很简单,只要把相应的参数准备好:

theta <- t(apply(fit$document_sums + alpha, 2, function(x) x/sum(x)))  #文档—主题分布矩阵
phi <- t(apply(t(fit$topics) + eta, 2, function(x) x/sum(x)))  #主题-词语分布矩阵
term.frequency <- as.integer(term.table)   #词频
doc.length <- sapply(documents, function(x) sum(x[2, ])) #每篇文章的长度,即有多少个词

调用LDAvis:

library(LDAvis)
json <- createJSON(phi = phi, theta = theta,
               doc.length = doc.length, vocab = vocab,
               term.frequency = term.frequency)
#json为作图需要数据,下面用servis生产html文件,通过out.dir设置保存位置
serVis(json, out.dir = './vis', open.browser = FALSE)

至此,一个基于网页的可交互的主题模型可视化分析展示就做出来了,servis会在指定的路径下生成文件夹vis,里面包含:

ladvisfiles

将文件全部上传服务器或者用firefox(其他浏览器不行,因为网页需要读取数据文件,需在服务器环境下才行),就可以看到如下的交互界面了:

ldavis_demo

这里还会出现一个问题,由于我们做的是中文的主题建模,而这个工具本身在英文环境下创建的,所以没有考虑中文显示的问题。做完上面的步骤后,打开网页,会出现乱码的问题。为了解决乱码的问题,我们需要将其中的lda.json文件的编码改成UTF8格式,你可以手动改,也可以用R来自动改。

writeLines(iconv(readLines("./vis/lda.json"), from = "GBK", to = "UTF8"),
       file("./vis/lda.json", encoding="UTF-8"))

现在,是时候回答LDAvis最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了:

  1. 每个主题表示什么意义? 通过鼠标悬浮在左边的气泡上,我们可以选择查看具体的某个主题。选定后,右侧面板会相应地显示出跟这个主题相关的词汇,通过总结这些词汇表达的意义,我们可以归纳出该主题的意义。

但是,作者却不局限于此,右侧词汇都是跟主题相关,但是到底谁更相关呢?在这里,LDAvis的作者提出了一个算法:

relevance(term w | topic t) = λ * p(w | t) + (1 - λ) * p(w | t)/p(w);

某个词语主题的相关性,由λ参数来调节。如果λ接近1,那么在该主题下更频繁出现的词,跟主题更相关;如果λ越接近0,那么该主题下更特殊、更独有(exclusive)的词,跟主题更相关。所以读者可以通过调节λ的大小来改变词语跟主题的相关性,至于λ取多少,读者可以自己多尝试。

  1. 每个主题有多么普遍? 在跑完主题建模之后,我们就可以知道每个主题出现的频率。LDAvis的作者将这个数字,用圆圈的大小来表示,所以气泡的大小表示主题出现的频率。

  2. 主题之间有什么关联? 这里作者用多维尺度分析,提取出主成分做维度,将主题分布到这两个维度上,主题相互之间的位置远近,就表达了主题之间的接近性。

最后,由于我的模型跑出来效果不好,得改参数多尝试,所以先贴上LDAvis作者自己做的一个结果比较有意义的例子,这个例子是通过电影的描述语句,来对电影分类建模。

示例: Cornell Movie Review Topic Modeling

Tags:

Categories:

Updated:

Leave a Comment

Show Comments